技术团队
领衔专家



徐卫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首批领军人才,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特邀副理事长,湖北省科协副主席,湖北省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等项目2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出版中文学术专著2部、参编英文学术著作1部,作为第一专利人获得授权美国及中国发明专利55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并获中国纺织学术大奖、何梁何利基金奖、桑麻学者奖(首届获奖者)、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美国纤维学会杰出成就奖。研发了嵌入式复合纺纱和重集聚纺纱技术,突破了高性能纤维纱线及其制品的关键技术,发明了纺织品三维动态导水性能检测技术成为国际标准,其科技成果被应用干嫦娥五号月面国旗和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姿控发动机等国家重大航空航天工程。

 

 



  

李龙


        古巴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银行(World Bank)印度蚕业项目专家,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卢旺达项目蚕业专家,瑞士开发总署印度“Seri 2000”项目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推广专家,中国蚕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古蚕桑科技合作中心负责人。我国著名蚕桑领域专家,长期从事蚕业科研、推广、管理和国际合作工作。先后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农业部蚕桑产品及食用昆虫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主任,全国桑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第10届中国蚕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商务部市场调控运行专家,国家茧丝绸科技转化平台负责人,中国品牌建设丝绸桑蚕品牌集群执行主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桑树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昆虫生理生态中心(ICIPE)、瑞士开发署(SDC)、世界银行(World Bank)、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蚕桑专家,中国-古巴蚕桑科技合作中心中方主任。

        先后主持科技部、商务部、农业部、江苏省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主编出版了《国家蚕桑产业技术路线图》《茧丝绸行业科研教育研究》《中国古桑资源考察与保护》等书。目前主持科技部重点项目一项,援外项目一项。受国家茧丝办的委托,率领走基层专家服务团队,跑遍了全国所有蚕区,为全国的东桑西移工程和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做为新时代蚕桑大使,自2012年以来共培训古巴、埃及等42个国家的蚕桑留学生165人次,并深入亚非拉欧蚕区指导蚕桑生产。获得古巴科学院国家科技一等奖(2017)及古巴国家领导人签发的对古巴蚕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个人荣誉奖(2018),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及广西社会科学三等奖(2018)。20188月获得中国侨联、国务院侨办颁发的归侨侨眷先进个人。202211月被古巴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

 

张克勤


        苏州大学及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院长,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在Natur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Small, Biomaterials等一流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撰写专著章节5部;申请专利60余项,其中授权35余项;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019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创新团队奖等省级以上奖项4项。2020-2022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在国家“双碳”背景下,结合《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为充分发挥纺织行业民生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作用,深入推进纺织产业的发展并保持行业的创新动能,本实验室立足于“大纤维”概念,发挥地域优势,以纤维为原料、载体、产品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并推广新技术的实用化。以生物友好的蚕丝为原料通过3D打印等技术拓展其生物应用;将不同尺寸的纤维材料进行功能化进行导电、储能、过滤等性能优化;以结构色为原理发展非化学印染且低能耗的新型纤维制备技术。

 

谭安江


        江苏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所长,农业农村部蚕桑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主任。谭安江教授于2003年在日本岩手大学获得昆虫学博士学位,并于2003-2010年期间,分别在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美国肯塔基大学昆虫学系、美国圣母大学生物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曾担任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现任农业农村部蚕桑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昆虫学会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团队长期从事昆虫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致力于利用基因编辑等方法开展昆虫功能遗传学研究,并聚焦蚕业生产关键需求,以鳞翅目模式昆虫家蚕为主要研究对象,创建和优化昆虫遗传操作和基因编辑体系,利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昆虫重要生物学性状的调控机制解析,并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助力我国现代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近年来,谭教授及其团队以鳞翅目模式昆虫家蚕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稳定高效的遗传操作体系,拓展了基因编辑等功能遗传学研究手段,在家蚕发育和性别的调控、食性决定、抗病机制、新素材创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专养雄蚕(PNAS, 2013PNAS, 2018a)、提高病毒抗性(Journal of Virology, 2017)、拓展丝腺生物反应器(PNAS2018b)、调控桑叶专食性(PLoS Biology2019)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一系列优良种质素材。在PNAS (5)Cell ResearchPLoS BiologyPLoS GeneticsRNA Biology, Journal of Virology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973计划子课题等资助。